当我们与艺术家及来自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探寻恒久之道,他们相信自然具有包容、坚韧且强大的治愈能力,能带来永恒的创造灵感。 杜蒙不是一个习惯强烈表达的艺术家。在她那些柔软、唯美的创作中,关于人类的情感和共鸣能够温和地触达观者的内心,带着有温度的力量;就像生长在湿润的土地上的山茶花,表面柔弱,内里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重逢》 回收玻璃,镜子碎片 15×15×1cm 杜蒙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花,大多来源于过去一个个记忆中的场景。她曾经在一次创作中雕刻了朵朵海棠花,她说,记得小时候她会在春天海棠盛开的时候站在树下,看着海棠落满地。 杜蒙以前也种过山茶花。适应了南方潮湿环境的山茶花,来到干燥的北京后水土不服,于是种了一次以后她就放弃了。“没必要这样荼毒它。不过它是冬天开放,冷一点才会开,所以我觉得还挺特别的,跟其他的植物拧着来。”因此,当她看到源于我们这期以红山茶花为灵感元素的“恒久绽放”创作主题时,最初的构思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代表着盛放的山茶花的红色色块,完整地掉落,静静地浮于水中。 疫情这段时间,本就对社交需求很低的杜蒙,顺势减少了和他人的接触。“前一阵连微博都卸载了,我是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看到太多新闻自己也难受。”拥有了更多个人时间的她,将自己交还给了自然之物。“我发现植物确实是会传递给你一些生命力和希望。”每天傍晚在工作室做完作品,她会吹着黄昏时刚刚变得不那么热的微风,在院子里捣鼓自己的小花园,浇浇花,施施肥,也了解了更多关于自然学科的知识。在这件关于山茶花的作品的创作中,杜蒙就对山茶花的花型产生了兴趣:山茶花重瓣的几何结构带来的对称美令她着迷,她希望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样的美;于是,使用起来更加灵活自由的玻璃碎片成为了她的创作材料。她笑称自己的家像收废品的,堆满了各种质感的玻璃碎片,而这些暂时存放在“回收站”的碎片,总有一天会在另一件作品中“重生”。这一次,她选择了不同质感、深浅、透明度的红色玻璃碎片,将花瓣以更加几何化的形状呈现,并在纵向上多层次叠加玻璃碎片,以呈现山茶花的重瓣之美。“玻璃的颜色会叠加,可以从上层透下去看到底下的层;同时也可以隐藏很锋利的断面,削弱玻璃带来的锐利的感觉,符合山茶花柔软的美感。” 之前作品留下的旧料,成为了这次创作的主角。 除了透明的玻璃,杜蒙还选中了一些镜子的碎片。在玻璃带来的层次之外,她希望这些镜子的碎片可以为这朵“山茶花”再增加一个层次。“它通过反射可以呈现周围红色的玻璃,站在镜子外面可以看到镜子反射出来的那个平行世界的镜像。”镜子也曾出现在杜蒙其他的作品中,对她来说,试图重现的那些过去的记忆,也是一面“反射”未来的镜子。“我觉得体会和了解过去的时间节点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之后,不管是对未来更好地想象,还是更好地去规划,都是有帮助的。”疫情之下,来自自然的力量又一次改变了人类世界,就像它在过去几千年、几万年来时不时做的那样;而这一次,杜蒙对于许多人仍然以“上帝”的身份践踏其他生灵感到失望和愤怒;当然,她也看到很多人正在重拾对于自然之物的好奇和喜爱,一条上海居民分享的小区内的植物多样性大赏让她兴趣盎然。“我觉得人需要对其他的生物和大自然怀有敬畏之情。”更多地接近、了解自然,让她看到,人类在地球上是多么渺小却又多么自信的一种生物;她说,敬畏自然或许是让这个世界重回正轨的一种可能。 经过熔炼,旧料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去年,杜蒙花园里的一棵已经被判“死刑”的木槿,呈现出一个小小的奇迹。“它五月份都没有动静,后来我观察,发现它长芽的地方冒了一个缝儿,缝里边有绿色。”于是她将木槿从地里移植到了花坛里,悉心浇水;七月,其他花已经进入盛放期,这株木槿也终于开始冒芽。“它真的挺沉得住气的。就很神奇,你觉得它可能已经死了,但其实在地下你看不见的部分它还是活着的。”她被这样的植物深深吸引:北方的冬天,它们像是被剃了“平头”,看似死亡,却在更深的地方积蓄能量,等待春天的重生。而在南方氤氲着水雾的土地上,一株株看似柔弱的山茶花,也以同样的生存之道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花朵在极盛的那一刻戛然落下,而这不是结束,只是另一次生生不息的自我革新的开始。 在陈问村的成长经历中,自然力量与女性坚韧之美让他拥有不断前行和创新的力量。 他借助这些智慧能量,重构汉字“永”,赋予它如同红色山茶花般张扬而具平衡美感的 生命力量,同时运用综合媒介绘画和材料拼贴创造了一朵不败的红色山茶花。 90后艺术家陈问村经过一系列艺术性拆解与发想联结创作了两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而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首先,结合红山茶花的形态和汉字“永”,创作了多媒体艺术作品《红是永恒的颜色》(Red is the colour of forever)。“‘永’字除了字面意思恒久长存之外,它的结构也是独特的,”陈问村阐释道,“‘永’字包含了中文书写体的八个基本笔画,而这八种笔划如同基因序列的排布与组合,成为传承中华文明、数量浩瀚的中文书写字。”因此,他把“永”字的八笔拆分开放入书法练习的方格纸中,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让不同的笔画漂浮在方格中,各自旋转,相互重叠。在艺术家的创作巧思中,汉字“永”在视觉上得到全新的重生,变成了一朵盛开的红色山茶花。同时,陈问村将最近正在探索的声音艺术加入其中,配合画面中山茶花优雅的姿态,起承转合,丝丝合缝。“山茶花的形态的对称性体现出平衡和美感,而红色是一种颇具力量和生命力的颜色。”他说。 《红是永恒的颜色》 单屏影像与实验音乐 尺寸可变 除此之外,他使用综合媒介和材料拼贴的方式创作了一幅视觉浓烈的绘画作品——强烈的画面张力从画布中喷薄而出,一条条向外伸张的拼贴线条被艺术家喷染成浓郁鲜明的红色,宛如一朵张扬盛开的红色山茶花。陈问村说,“创作进行中,我会完全跟随我的感受增加颜色、图像和文字内容,去达成我对一个作品的需求。” 陈问村是学版画出身,在他看来版画本身是一门包含了丰富的形式与媒材的艺术,因此他从自我寻找与探索的基本诉求出发,通过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和材料,思考全新的表现方式。他近期尝试的实验性音乐制作,也被运用到了此次的作品中。 这次作品灵感可以追溯到陈问村更深层的记忆世界。“我的妈妈是一位爱花人士,在家中的花园里,她种了很多种山茶花。”他时常会观察山茶花的生长,“虽然它的生长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却没有影响它们在任何生长阶段从花园中脱颖而出。”山茶花丰盈的色彩和多样的种类让他惊叹,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山茶花瓣看似错综繁复却蕴含优雅平衡的形态,那种层层叠叠的美如今被艺术家用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陈问村的美学观念既有与自然的联结,也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共通之处。“整个世界的人类文明在不断加速彼此的联结,而多年后当我们再看这次全球疫情,将是又一次改变世界沟通方式的分水岭,同时人类也会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如今,陈问村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创新设计学院,他鼓励年轻一代的学生们不断地挖掘自己,认知自己,“他们未来艺术之路的可能性就藏在自己身上。我在课程设置中结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在课堂上‘怂恿’他们大胆地去做任何值得尝试的东西。”作为艺术家,他认为,“新技术和概念会带来很多提问与讨论,艺术也在提问中不断拓宽边界,我觉得这对于创作者是个机遇,我们欢迎‘可能性’,但艺术创作的最大挑战还是与自己的对话。” 《红是永恒的颜色》 布面综合材料绘画 200×20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而生活中的他刚刚拥有了新的身份——父亲。他的孩子去年年末出生,“看着他就像看到了自己”,陈问村感叹道。他与妻子相识相伴11年,对他而言,妻子带给他很多启发,让他感受到女性强大的能量和智慧。“我见证了她从孕育到哺育的过程,充满生命力。她身上的坚韧、爱与能量,我由衷地敬佩。”也许童年母亲花园中的红色山茶花永远地盛开在他的生命里,无论是创作、教学还是生活,陈问村都在可能性中探索,同时也在寻求美的平衡。 画家苑瑗用画笔将对植物、自然规律及女性的观察融合在一起,感知来自花卉的自然能量,从而得到了关于生命和美的明日启示。 艺术家苑媛围绕“恒久绽放”的主题,创作了立体拼贴形式的绘画作品《红色编码|记忆库存》。其中一幅中,一朵夺目的红色山茶花占据了整个画面;而另一幅,描绘了一个正在眺望沉思的女孩,头上是一朵盛开的小小的红色山茶花。“这种对比之中,大朵的红色山茶花象征了生命力,小朵的山茶花则象征了短暂的青春记忆。”苑媛说,“在收到合作邀请时,第一个想法就是需要一大朵放大的花朵,并着眼于花朵和女孩的关系,以及融入未来的思考。未来也是个体的未来,通过记忆才能有对未来的幻想。” 通过两张画作拼合的形式,苑媛要表现当代人所处的多重现实叠置的生活——放大的山茶花和女孩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但彼此又包含着紧密的联系。在苑媛看来,这种关系隐喻着“自从疫情以来,保持社交距离,但是通过互联网看到别人的生活好像自己也体验了部分别人的人生。我们看似存在于这里,但内心深处却貌合神离”。画中的手是两幅画连接之处,手里拿着红茶花的动势,好像是放到红发女孩的脑袋里,也像是从她记忆里提取有关花的美好记忆,但这是谁的手,它来自哪里,却不得而知。 《红色编码 | 记忆库存》 布面油画 80×60cm×2幅 这次的作品也是苑瑗既往创作的延续。山茶花与2021年她举办的名为“一朵花的可能性”的个展相关,是对人类与自然的思考。在她看来,每种生物都通过季节性的生长律动、生命繁殖模式和地域扩张来重塑世界。人类的自负并非创造世界的唯一方案,不只是人类才可以创造世界,植物这些有机体都可以建造世界,并改变我们的世界。女孩的形象来自她2019年的系列作品《托下巴肖像》。这个系列由21幅挂在镜面墙上的女孩肖像组成,艺术家在提取和放大女性特质的同时,抹去个体身份印记,创造了模式化的、趋同化的形象;用挥洒自如但时常刻意留拙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赋予了被描绘对象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有如附了一层滤镜,以此反观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以及对女性形象的异化过程。 “我家门口有一个小的花园,自己种植植物。我享受劳动的过程,同样享受在画布上一笔一笔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植物生长很相似,有时候可以控制,有时候就是一种非常自然原始的状态。植物本身符合我们的感官、精神以及身体的需求。开花、香气、结果、旺盛的繁殖力、不朽的生命……这些都使我着迷。” 因此,在苑媛创作的画面中,人体或者人体器官往往抽象化地穿梭在植物的叶子花朵之间。放大了的花朵和植物细节,令植物成为非对象化及客观化的事物。“可能随着疫情的到来,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大,需要重新调整我的关注点。这种不可预测性,提醒着我们如何环顾四周,而不只是瞻望前方。”苑媛说道。 在对植物、自然及女性的观察之后,苑媛通过创作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也从中得到了关于生命和美的未来启示。“我以前觉得青春的美是最打动我的,年轻的女孩如同盛放的花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能体会到成熟之美、枯萎花朵之美。我之前创作了一组有关曼陀罗花的作品,里面画了很多枯萎干瘪的花,就像女人衰老的身体,也是很有力量的。”她相信,跟当下比,未来女性的力量必定会越来越大,审美标准也会越来越宽泛。 “在色诺芬尼的哲理性诗歌《论自然》里,世界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永恒的。既然世界是永恒的,地球上植物一直存在,红色山茶花则可被认为是永恒的化身。它优雅的外形和自身坚韧的精神是生命力的体现,我用画笔一笔一笔刻画出一朵朵充满力量的山茶花,描绘出想象中人类与山茶花共存的情景,这一刻既存在于过去,亦将延续至未来。” 左上:《共生》 右上:《行走》 左下:《山脚下弹琵琶》 右下:《在以前》 数字绘画,30×42cm×4幅 “雨夜窝在家里重温《午夜巴黎》的时候,恰巧听到那句经典的台词‘I believe that love is true and real creates a respite from death(我相信真爱可以使人忘却死亡)’,而红山茶花就像是乘着午夜的风涌入心中的那份热情,我所看到的是,在梦境的离散定格中向夜空飞去的花。为了契合对记忆、时间、爱的表现,最终选用拼贴的形式,这能更好地展现出‘画面不动,意识在动’的感觉,也更符合我对未来艺术中分离感的期望。” A Rainy Red 色粉铅笔综合材料拼贴 39.5×52.5cm “如果说艺术家是上帝的传送通道,那自然则是上帝反为‘艺术家’的最佳杰作。红色山茶花在自然杰作里不光贡献了它的红与美,更贡献了它四季的积累。段琦曾描述山茶花‘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我选择用针织材料织出一朵朵山茶花,背后的椅子像是一个可融入又不可融入的干枯困境,人在干枯衰老中拥挤,而唯有山茶花包裹着你不受摧残,坚韧依旧。” Nature in Motion 软雕塑、纤维、针织材料 46×30cm 编辑:孙莉 Teresa Sun、郦隽佶 Lesley Li 摄影:尹煜 撰文:张林鑫、Sherry 部分作品提供:纽约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