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称60年代为“摇摆的年代”,尤其是在时尚领域,其影响力更是深远而独特。杰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以她简洁的轮廓和粉嫩的色彩,塑造了总统夫人的简约风范,成为时尚界的标杆。与此同时,玛丽·匡特(Mary Quant)则引领了一场时尚革命,她带领模特们剪短了头发,像维达·沙宣(Vidal Sassoon)所设计的那样,将发型修剪成时尚的五分头,并大胆地提高裙摆,使得迷你裙风靡全球,成为时尚界的焦点。此外,一群热衷于太空竞赛的设计师们,也贡献了他们独特的创意。他们设计的未来主义太空风格连衣裙,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探索精神,为时尚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反主流文化的浪潮中,和平与爱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嬉皮士时装以其自由、随性的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穿搭选择,成为时尚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这些都只是60年代时尚的冰山一角。
下面是对这十年的快速回顾。
Photographed by Bert Stern, Vogue, February 1, 1964
Photographed by Tom Palumbo, Vogue, September 1960
Photographed by Tom Palumbo, Vogue, September 1960
Laura Hutton, 1966. Photographed by Bert Stern, Vogue, November 1966
Photographed by William Klein, Vogue, April 1963
Cover art, Vogue, May 1, 1961
20 世纪 60 年代的女装潮流: 迷你裙来袭
纵观时尚史过往,女性的膝部从未露出。即使是 20 年代臭名昭著的艳舞女郎裙摆也会遮住膝盖。1947 年,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降低了裙子的下摆,此后的十五年间,裙子的长度逐步上升。虽然时尚史学家将 1964 年定为迷你裙的诞生之年,但其实早在 1957、58 年,Cristóbal Balenciaga就设计出了布袋裙(sack dress)。
那么,玛丽·匡特是否真的如人们普遍所认为的那样,是迷你裙的发明者呢?答案并非简单地是或否。事实上,是她在1964年设计的一款蕾丝连衣裙,以及她品牌Quant的平易近人的价格,真正让迷你裙这一时尚潮流得以流行开来。玛丽·匡特的低成本品牌“Mary Quant’s Ginger Group”极大地推动了年轻人对短裙的狂热追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短裙的款式在随后的几年里才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采用。直到这十年的末期,短裙的款式更是发展到了微型迷你裙的水平,露腿的程度之高,甚至需要用紧身裤来替代传统的薄丝袜。
Mary Quant, foreground, with models, in her own creations, 1967.PA Images/Getty Images
Marisa Bernson wearing Valentino in Cy Twombly’s apartment in Rome. Photographed by Henry Clarke, Vogue, March 15, 1968
年轻风潮的兴起
青年潮标志着时尚界新缪斯的到来
在美国,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数量已超过九千万,这一庞大的群体孕育了无数的梦想家和实干家。《Vogue》杂志在1965年1月1日的刊物上,由戴安娜·弗里兰(Diana Vreeland)撰写的文章中,用“1965年的青年地震”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流行文化的巨大转变。曾经20世纪50年代的高级定制女装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年轻、敢于露腿的女性,她们沉浸在摇滚乐的节奏中(如披头士、谁人乐队!),并乐于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为当下设计的、一次性消费的服装上。这种趋势催生了“快时尚”的兴起,纤维素制成的纸质连衣裙和合成纤维服装成为了时尚界的超热门单品。
Twiggy、Jean Shrimpton和Penelope Tree等模特,更是以她们独特的魅力,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年轻浪潮的精神内涵。
Twiggy in a Liberty London dress, 1966.Photo: Popperfoto/Getty Images
合成纤维引领时尚潮流
新型纤维大受欢迎
1960年,美国正式颁布了《纺织纤维产品识别法》(简称“纺织品法”),该法规强制要求时装品牌明确列出其产品的纤维成分,尤其是针对新兴纤维。在这一背景下,Perspex、PVC、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尼龙、人造丝和Spandex等新型纤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被视为纺织行业的革命性发展。这些新型纺织品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成衣品牌。它们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时尚的追求,还迎合了家庭和职场人士对于便捷、无需熨烫的即洗即穿服装的迫切需求。这一转变标志着时尚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1965年4月15日出版的《Vogue》杂志上的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正是这一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还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新型纺织品和时尚趋势的热烈追捧与期待。
“热票”一词,在戏剧的语境中,指的是一张能让你轻松进入城中炙手可热剧场的宝贵凭证。然而,在纺织和服装领域,我们所说的“热票”同样散发着成功的光芒,但其目的却截然不同。这张“热票”被巧妙地镶嵌或缝制在每件美国制造的衣服上,它不仅揭示了这件衣服的制作材料,更细致到每一根纤维的构成。它详尽地列出了百分比,清晰地标出了纤维的名称——那些过去听起来可能带有科幻色彩或实验室印记的名称,如聚酯、丙烯酸、三醋酸纤维等。有些织物完全由天然纤维制成,有些则全部采用合成纤维;而更多见的,是那些将天然与合成纤维巧妙融合的混合物,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强度和性能,为穿着者带来丰富多样的选择和体验。
Photographed by Bert Stern, Vogue, May 1969
杰奎琳造型
白宫中的时尚偶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热衷于追逐“青年地震”的时尚潮流。相较于沙宣头和廉价成衣,那些偏爱发髻和高级定制服装的女性们,则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尚缪斯——杰基·肯尼迪夫人。如果说超短裙和玛丽·匡特代表的是一种亚文化,那么杰基·肯尼迪夫人则是主流文化的代表。回顾高级定制的黄金时代(1947-1957年),设计师们在尝试更精简的款式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工艺的追求。这些高级定制时装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更展现了设计师们的匠心独运和对时尚的独特理解。
Jacqueline Kennedy while attending a fashion show, 1962Bettmann
Jackie Kennedy, wearing dress by Duvier for Christian Dior, 1962Apic/Getty Images
预购与零售模式的颠覆
时尚变得民主化
随着“青年地震”的到来,时尚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纷纷踏上了“Pret-a-Porter”(即成衣)的征途,推出了价格更为亲民且风格多样的散装品牌。1959年,温加罗(Ungaro)将自己的名字授权给了成衣系列,引领了这一潮流。紧随其后,玛丽·匡特(Mary Quant)在1963年推出了她的Ginger Group系列,进一步推动了成衣市场的发展。此外,Jean Muir和John Bates等设计师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成衣品牌。
在零售领域,这场变革同样显著。过去,购物者只能在百货商店和高级定制沙龙之间做出选择,但现在,成衣设计师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与创意的独特世界。伦敦、纽约和巴黎等地涌现出的一批新精品店,成为了青年文化的聚集地。在伦敦,位于肯辛顿区阿宾顿路的Biba以其新艺术风格的室内装饰吸引了Mods群体;而在卡纳比街(Carnaby Street)上,则迅速涌现出众多男装店,为男性消费者提供了新颖时尚的服饰选择。纽约的时尚界也不甘示弱。贝茜·约翰逊(Betsy Johnson)为麦迪逊大道上的精品店Paraphernalia带来了低成本且个性十足的服饰,其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时尚达人,包括知名模特艾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
这场变革的高潮发生在1966年9月19日,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在巴黎开设了名为“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的成衣精品店。作为法国首位成功推出自己成衣系列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他的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他在时尚界的地位,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A customer at the Biba boutique in Abingdon Road, Kensington, London, March 1965Roy Milligan/Getty Images
Yves Saint Laurent and model Ulla outside the Rive Gauche store in Paris, 1966Keystone-France/Getty Images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容潮流
维达·沙宣和大眼魅力
谈及20世纪60年代的美容趋势,不得不提的是摩登造型所引领的潮流。当时,维达·沙宣的创意发型成为了时尚界的焦点。他以其标志性的不对称五分式发型,为模特佩吉·莫菲特(Peggy Moffit)和华裔女演员关之琳(Nancy Kwan)等人物打造出令人瞩目的造型。这种发型不仅在时尚界掀起了波澜,更成为了当时年轻女性的追求目标。
《Vogue》杂志在1963年10月15日刊上赞誉道:“我们热爱伦敦沙宣为关之琳打造的发型。这位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发型师是新派发型思想的先驱之一,他坚信‘头发应该被精心梳理,更要有动感’。他拥有自己的一套发型体系,对于任何有疑问的人,他都会耐心解答。”
与此同时,玛丽·昆特(Mary Quant)和米娅·法罗(Mia Farrow)等时尚偶像也纷纷尝试沙宣的发型设计。特别是米娅·法罗的精灵头,更是沙宣的杰作之一。除了这种独特的发型,女性们还热衷于青春洋溢的刘海造型,如珍·史林普顿(Jean Shrimpton)所留的刘海,其发量丰厚,发尾如同滑雪坡般翻卷,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
而在化妆品领域,60年代同样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技术的进步使得眼影、睫毛膏和口红等化妆品得以大规模生产,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眼部成为了妆容的焦点,口红的色调变得更加柔和,而睫毛和眼线的对比则更加强烈,营造出一种大眼迷人的效果。这一趋势与沙宣的发型设计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60年代独特的美容风尚。
Mary Quant getting a trim Vidal Sassoon, 1964Mirrorpix/Getty Images
Photographed by Bert Stern, Vogue, 1965
圣罗兰 永恒的时尚传奇
伊夫·圣罗兰为我们带来 Le Smoking 及其他产品
当谈及这十年间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时,伊夫·圣罗兰的名字无疑会跃然纸上。尽管他在1960年因迪奥的最后一个系列而遭遇解雇,并因参加阿尔及利亚战争而短暂离开时尚界,但他的作品依然在那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超越时代的标志。他从巴黎左翼波希米亚风格中汲取灵感,将机车夹克和艺术感十足的长衫巧妙地融入高级定制服装之中,展现了他对时尚与文化交融的敏锐洞察力。他预见到了文化对时尚的影响,并有先见之明地认识到高级定制时装公会并非不接受外来的灵感来源。1962 年,在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é)的支持下,圣罗兰以自己的名字发布了第一个系列。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迅速崛起,成为时尚界的佼佼者。1965年,圣罗兰以皮特·蒙德里安的几何作品为灵感,推出了原色轮廓裙,将艺术与时尚完美融合。尽管他并非摇摆伦敦的设计师,但他的作品却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66年,圣罗兰再次大胆突破,推出了具有性别差异的Le Smoking女士晚礼服。这款将传统男士吸烟装元素融入女性晚礼服的设计,不仅展现了圣罗兰对性别界限的重新定义,更成为时尚史上的经典之作。1967年,他又以狩猎为灵感,推出了充满野性魅力的系列。理查德·阿维顿为维鲁施卡拍摄的照片更是为该系列增色不少,展现了圣罗兰作品中独特的力与美。然而,这只是圣罗兰传奇生涯的冰山一角。
Susan Moncur in Saint Laurent’s homage to Piet Mondrian cocktail dress, Fall 1965 Haute CouturePhoto: Alamy
进入太空时代
未来就在眼前
尽管美国在1969年首次成功登月,但在此之前,太空时代的时尚潮流已悄然兴起,预示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无限憧憬。这一时代的太空迷恋在名为“原子”的新风格运动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而时尚界也涌现出一批引领潮流的设计师,他们将自己的幻想融入设计之中,让时尚与太空探索交织共鸣。
安德烈·库雷热(André Courrèges)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64年的春夏“太空时代”系列中,他巧妙地运用熠熠生辉的铝箔式银色乙烯基材料,为一系列PVC月亮女孩时装赋予了科幻般的魅力。这些时装不仅展现了未来主义的风格,还融入了“宇航员”帽子、护目镜和中筒长靴等元素,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太空世界。
而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也在1966年推出了一系列细腰连衣裙和高领毛衣,这些设计同样体现了太空时代的时尚风格。这些服饰线条流畅、剪裁合体,不仅展现了女性的优雅与魅力,还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Photographed by Franco Rubartelli, Vogue, May 1968
Photographed by William Klein, Vogue, March 1, 1965
走进嬉皮文化
波西米亚时尚风靡一时
在这十年的末期,对越战的强烈不满和对民权的呼唤催生了一场植根于和平与爱的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纷纷抗议战争。在阿拉巴马州,1965 年举行了三次游行,即塞尔玛游行,抗议美国黑人投票权受阻。1967 年,成千上万的嬉皮士聚集在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里区,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这就是后来被称为 "爱之夏 "的活动。1969 年,在纽约州北部,史无前例的多日伍德斯托克音乐会拉开帷幕。时尚意味着波西米亚风格的超长连衣裙,缤纷的花朵、宽松飘逸的轮廓,以及带有东欧色彩的民俗风情。
这种审美无疑被认为是亚文化的一种时尚,尽管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这种风格的标志已经出现在时装秀上。
Photographed by Patrick Lichfield, Vogue, November 1, 1969
20世纪60年的顶尖设计师
Yves Saint Laurent、Balenciaga、André Courrèges、Paco Rabanne、Mary Quant、Barbara Hulanicki、Roberto Capucci、Pierre Balmain、Oleg Cassini、Rudi Gernreich、Norman Norrell、Nettie Rosenstein、Vera Maxwell、Hubert de Givenchy、Emilio Pucci、Claire McCardell、Bonnie Cashin、Pauline Trigère、Hardy Amies、Norman Hartnell、Pierre Cardin。
Pierre Cardin and models in his fashions, 1962Photo: Getty Images
20 世纪 60 年代的男装潮流
在20世纪60年代,男士们前所未有地沉浸于时尚的乐趣之中。在此之前,男士的着装选择相对局限,主要围绕西装或更休闲的款式,色彩、创新和个性在庄重而典雅的男装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然而,随着60年代的到来,男士时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十年之初,电影《甜蜜生活》中马塞洛·马斯特罗亚尼等角色所展现的修身西装和光鲜的衣着风格,为男士们提供了一种更为随和、自由的着装方式。这标志着男士时尚开始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新时代。
很快,男士们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成为MOD(现代主义者的简称),身着高领毛衣、格纹裤,以及皮尔·卡丹在印度受到启发后推出的无领外套。这些新颖的款式不仅彰显了个性,也体现了男士们对时尚的探索和追求。
卡纳比街(Carnaby Street)成为了时尚的中心,年轻的购物者纷纷涌向这里,寻找能够打破萨维尔街(Savile Row)传统的新颖服饰。这里充满了创意和活力,成为了男士们展现自我、追求时尚的理想场所。
与此同时,音乐界的巨星们也引领了时尚潮流。披头士、谁人乐队、滚石乐队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音乐家们的波希米亚化风格,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音乐创作,也深刻地影响了男士们的时尚选择。他们的穿着打扮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引领了男士时尚的新潮流。
总之,20世纪60年代是男士时尚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男士们开始享受时尚的乐趣,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时尚新纪元。
The Beatles, Paul McCartney, John Lennon, George Harrison and Ringo Starr, 1963Photo: Daily Herald Archive/Getty Images
Jimi Hendrix performs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in London, 1969Photo: David Redfern/Getty Images
文化潮流
这十年的开端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卡米洛特时代,十年间世事瞬息万变!1963 年 11 月,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五年后,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矶遇刺身亡。1962 年早些时候,玛丽莲·梦露不幸去世;1969 年,曼森家族制造了残忍的塔特·拉比安卡谋杀案。
在所有这些阴暗面的同时,乐观主义、创造力、独创性和技术也在迸发。妇女首次可以使用避孕药具;1963 年 8 月,25 万多人参加了历史性的 "华盛顿就业与自由大游行"。人们渴望变革,他们认为团结起来就能实现变革。与此同时,从甲壳虫乐队到好莱坞(《音乐之声》、《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在大银幕上,弗雷德里克-费里尼(Frederico Fellini)奉献了一部意大利曼波电影,希区柯克(Hitchcock)为我们带来了《惊魂记》和《飞鸟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艺术家帮助我们(再次)重新定义了我们所认为的艺术。
Wilfrid Hyde-White as Colonel Hugh Pickering and Audrey Hepburn as Eliza Doolittle in “My Fair Lady”, 1964Photo: CBS Photo Archive/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