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浏览器不支持 JavaScript!
Yes,And…一种很新的性感
Health Code

Yes,And…一种很新的性感


最近综艺节目《喜人奇妙夜》上,主持人马东和嘉宾们玩起了”Yes, And”的接龙游戏,并介绍道,这是喜剧开始的核心。


在舞台上,无论对方说什么,都要说“Yes”(当然了),并以”And” (并继续)让整个话题延展开。


单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复杂的脚本,但想象一下,如若要对职场、生活中的一切说“Yes”, 我们会面临怎样的人生?



电影《Yes Man》



这让人想起美国演员Jim Carrey所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Yes Man》(好好先生),因为意外参加了一场主题为“Yes Man”的讲座,而与讲师签下不管对任何事情都要说“Yes”的承诺,自此被迫经历了很多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做的事情。


遇到爱情、职场得意、挽回友谊…...一时之间,他的人生犹如开了挂一般。而正当他享受“Yes”所带来的诸多得意之时,却也因为说了过多的“Yes,世界又崩塌回原来的样子。


与喜剧的世界不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说“不”,甚至去练习如何说“不”。而那些我们每天所需面对和处理的大量信息,以及高压、焦虑等情绪的存在合理化了这一趋势。

当看到电影中主人公的命运因为说了太多“Yes”而再次跌入谷底时,我们或许会想那才是人生需要习得的教训。







《喜剧这回事》书里写到,“正剧打造出我们想成为的人,但是喜剧让我们直面自己所处的现实”,犹豫不决、木讷笨拙、小心摸索……这些都是创造喜剧的关键要素,它们虽是人性中的弱点,却以一种喜剧的方式被幽默演绎出来。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一面是不常见光的缺点、瑕疵、失败的经历,一面是引人发笑的喜剧舞台,当喜剧热情拥抱了这些缺陷,也在告诉我们即便有这么多的不足和不如意,故事仍在上演,生活仍在继续。


而再回到即兴喜剧的舞台,似乎也就不难理解“Yes, And的奥秘。人生反复无常,舞台同样状况百出,而当喜剧演员全然接纳未知时,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致敬?


这两年,我们常谈接纳,常听人劝导道,要允许一切的发生。只是,这里的接纳具体是指什么呢?看到这样一句话或许能够很好地解释,“接纳,本质上并不是指接纳别人的一切,而是指,可以接纳自己面对别人时自己的状态。”


很多时候,心结并不在于要接纳的事本身,而是要去接纳外界的我们的内心。

如果要将接纳的步骤做个计划,那么可以是: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对一切都说“Yes”, 但这个模式却能提醒我们,切勿着急说“不”,因为有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Yes可能会将你带向何处。





生命中有无数种机会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而好与不好的结果是五五分成,说“Yes”, 至少意味着你有50%的机会得到好的结果。







聊完“Yes”,就该到下一步的“And”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ecky Kennedy提出“真相不唯一” (Two things are true) 和“真相唯一” (Only one thing is true) 两个理论,在她看来,其分别代表两种状态——“理解”和“说服”。


说服的目的很好理解,无非是证明“我是对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见的也最多,以“Yes, And”的思路举例,你会发现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尝试给予对方积极的正反馈——“Yes”, 但后面所加的词语往往是“But”。


细想一下,在一段对话中,当对方提出一个观点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是否是先去寻找对方思考中的弱点,以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换句话说,前面的“Yes”不过是为了更顺理成章地引出“But”,典型的例子有:



在这种模式下,争论、愤怒等负面情绪会迅速升级,虽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就事论事,但实际上,双方都在努力捍卫自己想法的存在和价值,而拒绝接纳他人的。相反,在“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下,我们会认同正解不只一个,并开始主动尝试理解他人的角度,并乐于去接纳它们。


而这也是“Yes, And”中的“And所带来的最大启示,相比“But”所隐含的质疑态度,“And”能够始终传递出积极合作的信号。



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咨询师也是极好的即兴演员。面对来访者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和情绪,他们总要做好准备,表现出正在倾听的积极态度,理解他人的处境,并补充恰到好处的提问,推动对话进行下去。


而所谓推动,则是一个有来有往的过程,让对方有话可接。


有时候,我们可能甚至要扮演那个推动剧情的“逗号”,不再把话题引到仅仅自己擅长,而别人并不精通的领域。


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配合与推进,从原本双方对立的局面,转为统一战线,寻找双方都能认可的结果。







说到这里,“Yes, And”思维的意义也变得清晰许多。


在这个模式里,它帮助我们练习关注当下,接纳他人,以一种正向,而非对抗的形式生活,做一个积极的人生玩家。





这种状态听似好像与近两年常被人谈起的“松弛感”颇为相似,从容、笃定、随性,只不过,相比常被描述为的“慵懒““蛮不在乎”的状态,这里的“松弛感”则更多用力。


用力在面对事与愿违的结果时,保持坦然,用力在面对瞬间发生的混乱,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精神秩序,哪怕在外人看来有些格格不入。


想必很多看过电影《Frances Ha》的人,都会对主角Frances奔跑在街上的镜头印象深刻,电影故事里,当身边人都已经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之时,她依然“不合时宜”,经历着各种困顿无助和寂寥,她喜欢跳舞,渴望站上舞台,但直至影片结束,她仿佛还是那个有点笨拙、不怎么样的舞者。


普通年轻人追求梦想,最终奇迹出现的戏剧脚本并未发生在Frances身上,影片最后,她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偶尔也做一点编舞的工作,但这却也并没有阻止她奔跑,朝着理想跌跌撞撞前进的她,似乎看起来比谁都要从容自在。



电影《Frances Ha》



或许,每个自认人生hard模式的人都能从Frances身上看到某一面的自己,面对那些即将击垮自己的无望时分垂头丧气,但同时,还有那坚韧的一面,不过分自我怜悯,既然现实如此,那就接受,不停往前奔跑吧。



Say Yes and Run!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即兴演出,有太多时刻需要随机应变。每个And并不完美,但也总会有下一个Yes做后盾。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场对话进行下去。




编辑&撰文:SIENNA GUO

设计:乐乐


推荐文章